112年
中心積極結合研究端的介入調查與實證追蹤、在地醫療端的社區健康照護服務及教育實踐端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深入社區(群)以打造環境醫學最佳轉譯場域。研究團隊112年度在此議題上共發表24篇論文,包括17篇高品質論文,主要亮點成果包括:1)結合國衛院陳裕政副研究員之空氣污染物量測及模式推估專長,以機器學習技術估算結果顯示交通排放為含金屬之PM2.5的主要來源,其研究成果刊登於Environ. Pollut.;2)以模擬烹飪油煙暴露腔室與採樣技術證實具基因毒性的trans,trans-2,4-decandienal (tt-DDE)為烹飪油煙的主要成分。此外,動物實驗結果亦顯示,tt-DDE暴露能誘發小鼠肺部腫瘤的形成;3)成功建立大氣中禽流感病毒的採樣技術,希望能提供示警以降低災損,其研究成果發表於Environ. Sci. Technol.,並受多家媒體採訪;4)完成「改良式油煙吸收桶」微型化設計並持續推廣,除有攤販業者親自來訪瞭解外,亦有民眾透過社群平台詢問組裝方式與使用方法,中心也透過視訊方式教導香港餐飲業者進行設備改善,以期降低民眾油煙暴露之危害;5)首創整合Airbox、環保署空品測站監測數據等資訊,以做為患者病情變化及用藥之參考的「肺健康門診」,榮獲第二十四屆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智慧醫療類競賽【智慧解決方案組_建置智慧肺健康門診】標章6)積極探討環境污染重金屬砷暴露對肺功能之影響,發現天然化合物-芹菜素能降低重金屬砷誘發的肺部損傷和纖維化,並獲得中華民國發明專利。
在2008年及2011年台灣爆發毒奶粉季塑化劑等食安事件時,中心便積極籌組跨域團隊深入探討生活環境中新興環境污染物暴露對於人體健康的危害。以過往研究為基礎,中心延續探討塑膠用品(尤其是三聚氰胺與塑化劑)共暴露對腎臟的健康效應,並加入含糖飲料及重要基因遺傳因子對腎臟與免疫系統之交互作用與機轉。研究團隊112年度在此議題上共發表19篇論文,包括10篇高品質論文,主要亮點成果包括:1)我們發現每日攝取超過500毫升的含糖飲料與較高的代謝症候群風險分數相關,而尿酸和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可間接解釋了含糖飲料攝取對代謝症候群風險分數間接效應的 67.9% 和 32.1%;2)世代追蹤研究結果指出三聚氰胺暴露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不良腎臟結果明顯相關,尤其是對男性、血糖控制良好或基線腎功能良好的患者,其成果發表於Environ. Pollut.;3)以腺嘌呤飲食誘導的慢性腎損傷的小鼠動物模式證實三聚氰胺與塑化劑共暴露會加速CKD患者腎損傷的進展;4)中心長期致力於塑化劑與三聚氰胺之不同高風險族群的健康危害及介入減害,其永續行動及創新服務獲「SNQ國家品質標章-公益服務類」認證。
111年
中心在2011年台灣爆發塑化劑污染食品事件時,便已積極針對環境污染物暴露對於人體健康危害的機轉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來進行深入探討,研究團隊在111年度共發表17篇論文,包括13篇高品質論文,主要成果包括:(1)以全台灣婦幼世代為研究證實懷孕晚期婦女的mono-n-buty1 phthalate (MnBP)暴露濃度與男嬰的低出生體重或體重小於妊娠週數年齡有相關性,其研究成果發表於Sci Total Environ;(2)建議日常生活中若減少環境中塑化劑及三聚氰胺的暴露,將有助於降低早期腎臟損傷的風險,其學術研究成果不僅刊登於學術期刊Environ. Int.,並轉譯成為衛教資訊刊登於國衛院電子報第935期;(3)結合國衛院陳主智研究員之風險評估專長,依據多重暴露可能的加乘性(synergistic)交互作用情況,建議應更加嚴格制定三聚氰胺與DEHP (di(2-ethylhexyl)phthalate)的每日耐受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 TDI)以保護社會大眾健康,其成果同步刊登於Environ. Res.及國衛院電子報第965期;(4)為進行衛教宣導,中心結合高雄在地文創者,集結歷年研究成果繪製「環境賀爾蒙宣導手冊-塑化劑篇」及「揪出生活環境中的塑化劑怪獸」宣導海報,以期為國民健康做出實質貢獻;(5)團隊成員與科技業者合作開發出精準光譜為核心之「可攜式定量三聚氰胺檢測儀」,獲2022年第十九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獎。
中心積極結合研究端的介入調查與實證追蹤以及醫療端的社區健康照護服務,期望運用跨領域研究專長找出最佳防治及健康調適與疾病照護模式,其研究團隊在111年度共發表14篇論文,其中6篇為高品質論文。成果包括:(1)結合小港醫院醫療資源,共同成立空污整合門診;(2)研究團隊持續將相關研究成果轉譯為衛教專欄文章並刊登於小港醫院門診表;(3)受國健署邀稿,以「易感族群之空氣污染健康自我防護」為題,撰寫專文供民眾閱覽;(4)指導高雄女中學生科學實證研究,以探討懸浮「微」「粒」-清淨機對教室環境與中學生健康數值之相關性研究為題,獲高雄市中小學科展高級中學組《第三名》;(5)於室內空品(油煙)議題,為積極解決油煙對人體健康危害,成功設計有效降低油煙中55%-76%的有害物質簡易油煙吸收桶,亦製作短片無償供廣大攤販業者與民眾參考組裝,並於2022年以「以新穎簡易改良式油煙過濾桶減汙及降低國人潛在性肺腺癌的風險」為題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公益服務類」認證,授予「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之殊榮;(6)於戶外空污議題,積極與本校小港USR計畫及小港醫院臨床醫師,成立研究-照護-教育團隊,並邀請小港在地社區(群)、中小學共同推動環境教育與健康促進之在地關懷實踐計畫,並於2022年以「抗菸抗霾大作戰-空污下的創新健康促進與環境教育」為題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醫療院所類/醫院社區服務組」認證,授予「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銀獎》之殊榮。
中心持續積極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Masonic癌症研究中心Dr. Robert Turesky講座教授進行實質合作,平台團隊成員許育銘博士級研究員已赴Dr. Robert Turesky講座教授實驗室進行為期一年的博士後研究。期望逐步將基因鍵結體特色分析平台落實於環醫中心內,以具台灣獨特性之研究技術來深入探討環境-基因-疾病之交互作用與其機制。目前本分析平台利用奈升超高效液相層析結合軌道阱高解析質譜儀(nanoUPLC-ESI-Orbitrap-MS)技術建立油煙中主成分:反式-2,4-癸二烯醛(tt-DDE)相關的21種可能的醛類DNA 鍵結物(DNA adducts),並在生理條件下以小牛胸腺DNA(ctDNA)反應分析出8種醛類DNA adducts,首次描繪出油煙暴露中tt-DDE所形成的基因鍵結體圖譜,未來持續優化分析技術方法建立更完整的基因鍵結物標靶分析平台,以利應用在動物實驗及臨床研究。
110年
環醫中心在2008以及2011年台灣爆發毒奶粉及塑化劑等食安風暴時,便已積極針對環境汙染物暴露對於人體健康危害的機轉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來進行深入探討,研究團隊在110年度共發表24篇論文,包括14篇高品質論文,主要成果包括:1)證實低劑量三聚氰胺暴露會透過氧化壓力上升而增加腎損傷風險,建議應在不同易感性族群中仔細進行其風險評估;2)結合國衛院群健所陳主智研究員之風險評估專長,針對三聚氰胺環境暴露之研究中建議早期慢性腎臟病(CKD)患者應嚴格避免使用三聚氰胺餐具及相關製品,其學術研究成果不僅刊登於學術期刊Environ. Int.,並轉譯成為衛教資訊刊登於國衛院電子報第905期(https://reurl.cc/pxEDEb);3)以全台灣婦幼世代為研究對象發現三聚氰胺及塑化劑兩種化學物質可能與懷孕婦女早期腎損傷之生物指標有關,其研究成果發表於Chemosphere;4)發現塑化劑Diethyl phthalate (DEP)濃度與肺功能變化呈正相關,建議氣喘病史患者應儘量避免環境中塑化劑DEP之暴露。
環醫中心積極結合研究端的介入調查與實證追蹤以及醫療端的社區健康照護服務,期望運用跨領域研究專長找出最佳防治及健康調適與疾病照護模式,其研究團隊在110年度共發表14篇論文,其中包括6篇高品質論文。於戶外重工業區空氣污染議題,研究團隊積極將相關研究成果轉譯為衛教專欄文章並刊登於小港醫院門診表外,也積極鏈結地方社群推動學習交流平台,以創造環境教育-社區共生之社會責任;於室內空品(油煙/燒香)議題,研究團隊積極解決廚房油煙對於人體健康之危害,針對工作環境中廚房油煙以「簡易經濟型之密封式油煙吸收桶」進行介入改善,研究結果顯示該裝置能有效降低廚房油煙中55% - 76%的醛類逸散,其研究成果刊登於Environ. Res.。此外也積極與美國明尼蘇達Masonic癌症研究中心Dr. Timothy Wiedmann教授合作共同建置油煙暴露腔室以進行油煙暴露的組成分析及對動物肺部傷害及其病理機轉探討。
環醫中心持續積極與美國明尼蘇達Masonic癌症研究中心進行實質合作,期望逐步將基因鍵結體特色分析平台落實於環醫中心內,以具台灣獨特性之研究技術來深入探討環境-基因-疾病之交互作用與其機制。目前環醫中心已針對油煙中長鏈醛類主成分2,4-癸二烯醛初步建立基因鍵結物標靶分析平台,而該平台團隊成員許育銘博士後研究員將於111年赴Dr. Robert Turesky講座教授實驗室進行為期一年的博士後研究。
109年
環醫中心積極深入探討生活環境中三聚氰胺及環境荷爾蒙(尤其是塑化劑)等污染物對腎臟及免疫功能的獨立或交互作用影響與其機轉,並完成健康風險評估作為政府訂定政策之參考。過往環醫中心在食安及介入減害相關研究以已備受國內外學術界矚目肯定,109年度三聚氰胺研究團隊成員結合附屬機構醫師群共同研究佐證環境中低劑量三聚氰胺暴露會增加體內的氧化壓力,進而引發早期腎損傷並刊登於J Hazard Mater,同時亦結合國衛院群健所陳主智研究員之健康風險評估專長組成風險評估研究團隊,積極探討三聚氰胺暴露與尿路結石患者早期腎損傷相關性,並發現目前所規範的三聚氰胺暴露濃度不足以保護尿路結石患者的腎功能進一步惡化,其成果發表於Ecotoxicol Environ Saf。
環醫中心積極運用小港重工業地區之特殊場域及小港醫院之獨特資源,積極結合研究端的介入調查與實證追蹤以及醫療端的社區健康照護服務,期望能釐清大高雄工業區空氣汙染及其特殊組成與健康關係,以尋找最佳健康照護模式。109年度環醫中心已積極邀請相關學者針對過往對於高雄市臨海工業區空汙概況及對於居民健康影響之研究成果進行5場專題演講及1場高峰論壇,並彙編出版3冊環境汙染專刊。
環醫中心積極與美國明尼蘇達Masonic癌症中心透過美國NIH R01以及科技部沙克爾頓計畫進行實質合作,期望逐步藉由雙方的學術交流將此技術落實於環醫中心內,以發展具台灣獨特性之研究技術來深入探討環境-基因-疾病之交互作用與其機制。目前環醫中心已初步建立油煙中長鏈醛類之基因鍵結體的標靶分析平台,而該平台團隊成員許育銘博士後研究員也獲110年度科技部補助赴國外從事博士後研究,將赴Dr. Robert Turesky講座教授實驗室進行為期一年的博士後研究。
107-108年
近年來環醫中心對食品安全相關研究及介入減害備受國內外學術界矚目及肯定,除107年三聚氰胺研究團隊以「從職場至社區之精準職業暨環境的特色醫療服務-以介入措施降低生活環境汙染物中三聚氰胺之暴露」為主題榮獲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國家品質標章外,108年經由「台灣食品安全及受害者權益促進協會籌備會」推薦,吳明蒼主任代表環醫中心獲頒「功在食安」之食安貢獻獎,是南部唯一大學獲此殊榮;同時吳明蒼主任也獲得「科技部107年度傑出研究獎(公衛及環境醫學學門)」之殊榮。
環醫中心於108年發表兩篇重要研究成果提供科學證據以協助勞動部職業病鑑定委員會通過認定國內首例(也是全球首例)廚師罹患肺腺癌之職業病案例;也因此積極培育第一位年輕學者吳佳芳助理研究員於108年以總主持人身分榮獲科技部「領袖學者助攻方案-沙克爾頓突破型研究計畫」。以此為契機,同年環醫中心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Masonic癌症中心共同榮獲「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 R01計畫」補助,其題目為「DNA adductome of human bladder from the tobacco exposome」。未來三年將積極建立「基因鍵結體學分析平台」(DNA Adductomics Platform),並深入探討環境-基因-疾病之間關聯性及釐清因果關係,期許未來能結合不同Omics,並同時推動雙方中心的師生及高階研發人才學術交流,以期拓展環醫中心之國際視野及學術知名度。
環醫中心對檳榔健康危害防治相關跨國研究受到國際重視,於107年核心成員李建宏教授檳榔成癮研究論文更進一步躍登美國醫學學會雜誌之精神病學分冊 JAMA Psychiatry (2018 Mar 1;75(3):261-269),為首篇確認檳榔為一種成癮物質的跨國研究。此研究提醒醫療人員及政府官員在積極防患檳榔引起口腔癌之發生的同時,應注意民眾檳榔成癮的問題。同時108年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在「The Science Show」也針對此主題進行專訪(https://reurl.cc/W4or3k)。
結合教育部「新南向國家及先進國家具發展潛力之優秀青年學子來臺蹲點(TEEP@AsiaPlus)」及「強化與東協及南亞國家合作交流學術型領域聯盟(醫藥領域)」計畫,除積極經營與印度學者合作並培育印度籍高階研發人才(碩博士)外,也將研究經驗及成果向下傳輸,並於108年結合外交部「臺灣獎助金Taiwan Fellowship」計畫,協助指導紐西蘭梅西大學環境衛生領域學者Dr. Stuart McLaren至環醫中心進行長期學術交流(共計10個月)。
環醫中心積極與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食品衛生科及檢驗科合作,針對公衛系學生共同規劃為期兩個月的暑期實習課程,並由核心成員謝慧敏教授指導(謝慧敏教授也獲108年科技部吳大猷獎),同時也將這二年於食安方面之研究成果,撰寫成衛教指引,提供給高雄市衛生局與台北市環保局,並獲得感謝狀。